烤全羊


烤全羊作为蒙古族人民的膳食之所以名闻遐迩,除了羊肉的品质好以外,

关键在于它有一整套特殊的烤制方法。首先要选用膘肥体壮的三岁左右绵羊作原料,

用200度的火烤2个半小时,大约七成熟,取出来刷上一层用糖熬制的脆皮水,

稍微烤一下子,再刷明油,这是皮红亮脆的诀窍。再用300度高火继续烤2个小时即可出炉,

烤好的全羊好似裹了一层半透明的红纸,鲜嫩欲滴。


最后,将全羊摆放在雕有蒙古包图案的羊车上,

铺上绿叶蔬菜,在羊角上扎上红绸布,再让羊头“顶”上一片鲜嫩的奶豆腐,

请一位尊贵的客人来剪彩,此时的烤全羊的过程才算大功告成。



羊肉


苏尼特草原盛产优质羊肉,以其为主料的名菜涮羊肉闻名遐迩。


提起涮羊肉,据说还与成吉思汗有关。

相传铁木真来到锡林郭勒草原与塔塔儿部征战途中,

一次部队屠宰活羊后正准备煮手扒肉,

这时闻报敌军突然来攻,此时下锅煮肉已经来不及。


伙头军看着那些将要下锅的羊肉和站在一边饥肠辘辘的士兵们,

真是又愁又急。关键时刻,镇定自若的铁木真灵机一动,

当即叫伙头军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沸水翻滚的锅中,

待肉色一变即捞入碗中,拌上额吉淖尔青盐、野韭菜及野山葱等调料,迅速吃起来。

饱餐羊肉后的士兵们士气大振,向远途奔袭的敌军发起反攻,取得了胜利。

铁木真为纪念这次草原奇胜,因而经常吃这道菜食,并赐名为涮羊肉,随后便成了宫廷佳肴。



特别是苏尼特的羊肉一般也不会煮老,吃完了锅内还是清汤,

一点也不混,这种涮法也体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豪放的蒙古民族特点。

所以说,有了苏尼特羊,才有了“东来顺”的盛誉。



手把肉


“手扒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常用的传统生活食品,通常做法是将羊宰杀后,

取出内藏,去掉头蹄,卸成若干块,放入锅内,不加调料和食盐,用清水煮至七八分熟即可。


席间大家围坐一起,一手握刀,一手拿肉,用刀割、卡、挖、剔。

“手扒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蘸佐料进食,酸辣鲜香,极富营养,风味独特。


“手扒肉”这个蒙古族的一种传统美食,当你置身蒙古包内,

身穿盛装的蒙古族姑娘向你唱起敬酒歌,

然后用蒙古刀割一块鲜嫩味美的手扒肉放进嘴里,

鲜肉加美酒,轻舞伴歌声是草原人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

也是蒙古族牧民待客必不可少的佳品。


如果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扒肉”,

就算没完全领略草原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




奶  茶


蒙古族的奶茶以砖茶、羊奶或马奶、和以酥油煮成,加盐调理使味道偏咸。

茶,是蒙古族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牧民习惯于“一日三餐茶,一顿饭”。




砖茶数百年来,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

与奶、肉并列,成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

羊奶被称为“奶中之王”,羊奶的脂肪颗粒体积为牛奶的三分之一,

更利于人体吸收,并且长期饮用羊奶不会引起发胖。



羊  杂


蒙古族的羊杂碎在该地的诸小吃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讲究“三料”、“三汤”、“三味”。三料又分为主三料和副三料。

主三料即心、肝、肺,又称“三红”;副三料即肚、肠、头蹄肉,又称“三白”。

三料下锅时切成长条或细丝。三汤即“原汤杂碎”、“清汤杂碎”、“老汤杂碎”。



原汤杂碎:将羊杂碎洗净,下锅煮好,连汤带水一起品尝,味在鲜美清淡。

老汤杂碎:老汤即一锅汤稠入油、色酽如酱长熬不换的羊杂碎汤,

用这种汤煮的羊杂碎,其味醇厚绵长,尽在汤里。

清汤杂碎:先将洗净的羊杂碎氽一下,汤扔掉,再将杂碎蒸熟切好,

重新入锅添水放调料煮开,味在细嚼慢咽之中。






石头烤肉


蒙古族石头烤肉很有特色,顾名思义,石头烤肉主角虽是肉,但一定少不了石头。

要想吃到烤肉,首先要自己动手到河床里找一些鹅卵石。

之所以选择这种石头,一是因为它经过河水长年累月的冲刷表面非常光滑,

这样烤起来能使羊肉受热均匀。


传统的蒙古族石头烤肉,蒙语叫(Horheg)是明火密封大锅中与石头同煮的,

要煮两个小时左右,除了盐加上石头 加入一些水和洋葱、土豆、胡萝卜,味道极其的鲜美,很好吃!

石头烤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征战连年的成吉思汗时代。

相传,成吉思汗在一次围猎宿营时,看到士兵们架在篝火上的肉被熏得焦黑。

他忽然灵机一动,取一个士兵的铁盔放到篝火上,拔出腰刀,把猎来的黄羊肉片切成薄片,

贴在“锅上”烤成外焦里嫩的炙肉片,然后食用,士兵们如法炮制,果然醇香味美。

这虽然是一个传说,据说征战结束后人们沿用和改进这一烤肉的做法,

将其演化成了蒙古人招待贵宾用和自家享用的石头烤肉。